中陶会讲师团团长汤翠英在学校行知广场讲学
行知书画展
从借址办学,到如今校园总面积1575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70%,被师生称为“皇家森林学院”;从建校之初在校生规模300人发展壮大到2.2万余人,学科专业由最初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44个,文、理、法、工、管、艺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从初创的举步维艰,当初只有23名教师,到2020年已达170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每年还要面向海内外成规模地引进新教师,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从独立二级学院到办成西部较大的独立学院、重庆市首所成功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
路漫漫其修远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这所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之地孕育而生的民办大学,筚路蓝缕20载,脚步坚实,回声铿锵。
陶行知教育思想就是学校的治学“宝藏”。学校把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治校根本和崇高使命,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植根塑魂,办真学校、施真教育、育真人才,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探索式办学到规范性发展,现在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民办本科院校,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办一所像育才学校那样的大学的愿望。
立陶创特:
光大行知精神,“植根塑魂”,激活发展潜能
抗日烽火燃烧的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合川草街镇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61年后的2000年,这里诞生了一所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行知育才学院,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前身。如果说陶行知先生的育才学校是一本未写成书的活的教育学巨著的话,那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就是这部巨著的传播者和续写者。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以光大行知精神作为办学特色,将其作为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创特之魂。
回首当年,初创时期,百业待举,师资、专业、校舍等,就连开学典礼也是在租借的合川市委党校大礼堂举行。现实就是生活教育极好的教科书,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提振精神,提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建院方略,靠着“生活教育”的熏陶,靠着“学做真人”的理想,靠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靠着“敢为天下先”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朝着建设具有行知教育特色的大学奋斗。
时代从不辜负有心人,教育因生活而光大。2004年至2020年期间,学校由初创走向成熟,在校生规模由建校之初的300人发展到2.2万余人,学科专业由最初的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44个本科专业,文、理、法、工、管、艺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已经形成。
2009年3月,学校为继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突出办学特色,成立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陶行知研究会,系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植根塑魂是特色发展的抓手和核心。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凝练出了以“学陶立制”“师陶立位”“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特征的“立陶创特”发展特色。2011年5月,学校入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管理的“陶行知思想实验基地”,成为其中的首所民办高校,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前会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对学院“立陶创特”的发展思路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说:“国内高校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得好的,东部有公办的晓庄学院,西部有民办的育才学院。”并亲笔题词“立陶创特,强校育才”,鼓励学校做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成为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学陶师陶”典型。在看到学校“学陶师陶”成果后,陶行知之子陶城教授高兴地说,父亲的愿望在这所学校得到实现。
“立陶创特”促进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学校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先行者。2013年,学校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更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5所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试点研究高校之一。
转设后,学校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的新要求相结合,赋予其生活性、时代性、创造性、全面性。通过组织全校师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开展关于学校办学特色的讨论,点亮精神地标,形成新共识,聚合再发力,达成新目标。为推动优质发展,学校总结多年“学陶研陶”的成就,相继编写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本》《陶行知教育思想新编与新论》《且行且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等论著。
作为新办本科院校,秉承“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学精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把行知精神凝聚成教师的“魂”,教育学生的“根”,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质特色的全国一流民办应用型大学。
文化化人: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学校把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基因和形成大学行知文化特质作为校园特色文化来发展和建设,正契合了这一理念。
创立初期,学校就开展了“立陶创特”价值的CIS战略设计。在校园道路、楼宇、广场、行知文化墙、陶园等硬环境中融入陶行知教育理念元素。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笔直宽阔的行知大道和大道两侧长达百余米的行知文化墙。文化墙由13幅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主题浮雕效果涂鸦壁画构成,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言与文、理、法、工、管、艺等学科元素交相辉映,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宗旨。
沿着行知文化墙走到行知大道尽头,道路左侧便是文化活动中心行知广场,广场中央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熠熠生辉。在这里,实践画展、宪法宣传日、英语角、“娃哈哈营销”大赛、读书活动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一年四季活动不断,行知广场成了彰显青春活力、浓郁校园文化的缩影。
“陶味”弥漫于校园的每处角落。全校范围开展的“一院一品”文化建设各有特色,打造的“行知大讲堂”“行知读书会”“行知文化艺术节”“行知社团文化节”“行知艺术展演”“行知书画展”“行知毕业生作品展”等行知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真正营造了处处“陶影”的校园氛围。
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沉下去,才能活起来。对此,学校全面布局、整体发力。
学校整合微信、微博、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体,充分发挥校报、学报等作用,在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设立“学陶天地”栏目,定期推送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文章和师生“学陶师陶”心得;通过校园广播诵读陶行知先生经典作品;在学校主办的学报《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上,开辟“陶行知研究”和“原育才学校老陶子风采”等专栏,公开发表校内外研陶论文。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栏、LED显示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阵地,在学校“行知活动月”等时间节点集中宣传陶行知思想文化,让行知思想无处不在、行知理念润物无声。
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学校广泛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科研活动。2015年,学校完成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重点课题“构建‘立陶创特’实验模式,创立‘现代育才新学’”,撰写了2.2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以“学陶立制、师陶立位、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特征的“立陶创特”教改实验模式,获得中陶会高度评价。选编了论文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收录了学校教研人员所撰写的论文共120余篇;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开辟了“陶行知研究”固定专栏,吸纳各地陶研学人来稿,此栏目成为学校推进“立陶创特”活动的一扇明亮的窗户。
2016年,学校成立了校级科研平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立陶创特文化品牌,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成果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三等奖。
如今,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行知精神”已深入人心,学习行知精神、践行行知文化,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
师道传薪:
真教育,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年过去了,学校从当初只有23名教师,且所有教师全部来自西南师范大学,主要以老教师为主,到2020年已经达到1700多人的队伍,每年学校还要面向海内外高校成规模地招收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建设了一支优良的自有教师队伍,学校有了底气、自信和发展的后劲。
“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学校高度注重教师的技能素质培养,通过系列措施打造“金课”,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名师,着力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监管,着力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学做合一”。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对此,学校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不断获得学校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
在学校当教师,要过“三关”:一是必须参加重庆市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二是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上岗培训,三是必须参加各二级学院组织的教学技能培训。2018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中心,启动了更为系统规范科学的培训工程。近年来,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企事业单位培训进修达3022人次,选送2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海外研修,同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月”、举办各类教学比赛,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尽快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每年,学校拿出上百万元经费,设立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专项课题,支持青年教师从事理论研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养成学术交流好习惯和做好团队建设等。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组建打造20个一流教学团队,并打造了3个“黄大年示范团队”。
为建设“以陶育人”的特色高校,学校进一步把“研陶立论”和教学科研融为一体,把对陶行知的研究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以促进陶研成果的时代化、全员化和校本化。
学校从上到下,都时刻践行着陶行知先生“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师们笃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正因为如此,学校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为着学生发展、为民办教育发展而不懈努力的教师。
有知行合一、执着艺术实践屡获大奖的重庆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艺术学院教师吴喜梅;有坚持初心、点燃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务处处长双海军;有怀揣梦想、逆风奔跑静待花开的建筑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唐湘晖;有挚爱教育、给予学生生命前行力量的计算机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滢生;有突破瓶颈、创建课程体系新模式的管理学院副院长赵静;有为了上好课,工作初期听取近400位教师3000多节课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苗春华;有7年整理300余万册图书,将每本书上架位置熟记于心的图书馆管理员唐小红;有扎根教育热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学前教育学院系主任罗英……他们与行知精神一起脉动,用现身说法给人文科技人树起了新标杆,汇聚成学校不断前行的力量。
陶育真人:
教育应该培养能够创造新时代、新社会的人才
“真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正如从欧洲创业归国、扎根西部兴办教育的学校董事长李学春所说:“我们创校的目标是尽量去圆陶行知先生生前期盼办‘育才大学’的梦,要坚持用陶行知教育实验主义的办学之道,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西部地区一流应用型本科名校,这才是真正的‘立陶梦’。”
作为陶行知思想实验基地学校,在转设后的5年发展规划中,学校把“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使命,把“培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行业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定位,根据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重庆主导、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优势专业群,为学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培养了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重庆市道德模范谭祥宗,扎根贵州省山区支教10年的杨明,脱贫攻坚排头兵徐俊,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的党员吴豪杰……他们服务基层,贡献地方,身体力行践行着知行合一的办学宗旨。
走对了路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按照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学校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强化特色、分类建设的原则,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转设以来,根据重庆市大力发展“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学校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定位,积极对接地方需求,重点围绕新一代ICT、大健康、现代机械制造、现代服务等设置专业,学科专业更加贴近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留渝毕业生中,就职于重点产业企业的学生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一组数据见证了发展变化。转型前,学校为典型的文科类学校,文科类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1.3%。转型发展后,到2019年底,学校的44个本科专业中,人文社科专业17种,占专业总数38.64%;自然科学专业17种,占专业总数38.64%;艺术类专业10种,占专业总数22.72%,专业结构日趋合理。2016年,学校成为重庆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培育试点单位,也是重庆市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所立项建设的民办高校。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校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探索了基于在线资源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聆听大师”音乐艺术教育模式探索等。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在线学习”的“四课堂”联动机制,8门课程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开展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设计学科系列教材编写工作,在行业中产生较大影响。
有陶研专家评价说:“西部的私立育才学院能在陶行知办学的故地实施‘立陶’战略,将学陶贯穿于办学全过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的课题实验,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印证了陶学的当代价值,提供了以陶育人的成功范例。”
创新驱动:
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
陶行知先生全部的教育思想和一生的教育实践,都是在创造、在试验、在创新创业、在开辟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新理敢闯新道”更是当代人的素质追求。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近年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的基本思路引领下,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培养具有“生利”能力的改造社会的实用人才。
一是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突破学院、专业界限,常态化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40余门次,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数据发展趋势与营销应用”“创意性产品研究与设计”等,每年修读的学生7000余人次,实现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类课程全覆盖,形成了“必修+选修+学科渗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学校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两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创办企业、入驻学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获得学分。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等制度,实施“学练赛”三步走分层级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众创空间项目入驻路演、创业项目会诊、企业家论坛、SIYB创业培训等活动,发掘、培育、扶持一批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2016年,学校“社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等7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个项目被确定为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截至2019年,学校先后有10个项目获评为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个项目获评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是以孵化基地为平台,服务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创业孵化格局,即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主体”、线上孵化平台和校外孵化平台为“两翼”,形成了功能互补、层次推进且各具特点的孵化园区,打造了“行知文化创意众创空间”,孵化面积达2100余平方米,能容纳6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近年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企业)30余个,入驻孵化创业企业年保有量均在20家以上,每年新增项目10多个,现已孵化微型企业37家。
四是以“双创”赛事为手段,培育创新创业团队。按照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精英、打造创新创业团队“金字塔”工作思路,学校实施“学练赛”分层级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实训、实战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已连续举办9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举办6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赛团队(企业)3000余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百余个。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比赛、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00余项,重庆市“渝创渝新”创新创业大赛合川赛区金奖1项。
学校先后荣获“合川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级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奖”“重庆市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奖”等荣誉称号。
“学陶、师陶、做陶,我们永远在路上!”李学春董事长表示,“学校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力推进内涵发展,不断发扬光大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度契合,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创建优质特色的全国一流民办应用型大学。”
作者:潇 雨
本文引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rmtzgjyb/202009/t20200918_35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