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数据探真知,调研实践强本领——学校第三届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圆满结束
日期:2025-03-21 17:07:59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为进一步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和组织策划的实战能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了第三届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校内选拔赛此次比赛由管理学院承办。经过初赛选拔,共有15支队伍进入决赛。2025年3月20日,决赛在富学楼图书馆行知报告厅举行。管理学院院长邓旭升、副院长刘风云、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陈滢生、工商学院副院长许学梅、管理学院教授雷静、副教授陈志伟担任评委


决赛现场,各参赛队伍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展示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参赛选手们紧扣时代热点,围绕文旅融合、智慧康养、消费行为、文化传播和人格特质等领域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突出数字化、智能化与多学科融合的特点。

在文旅融合领域,《从“智能”到“智享”:AI技术赋能文旅康养产业的场景化创新与重庆实践》以AI技术切入,探讨了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重庆地区的文旅康养产业,并提出场景化创新解决方案;《山城凌云志,低空梦幻游—重庆特色低空旅游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详细分析了消费者对直升机、滑翔伞等低空旅游项目的兴趣点和购买动机;《金箍搅动文旅云,神话重燃山河志—基于游戏旅游的黑悟空神话IP对传统文化旅游消费决策影响机制研究报告》则深入研究了经典神话IP游戏化后对旅游产业的营销带动效果。

在智慧康养领域,《乡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识别与新型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大庙村为例》聚焦乡村养老现状,提出智能监测设备在优化养老服务模式中的应用策略;《银发旅游新经济,把脉需求创新品—银发旅游市场需求及产品创新研究》探讨老年群体对适老旅游产品的具体需求,提出引入AI技术实现实时行程规划和健康监测;《智能赋能,颐养新篇—智能产品与行业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以重庆为例)》则深入分析智能科技产品如何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革新与发展。

 

在消费行为研究领域,《川味预制菜,餐桌新宠—解锁传统美食的现代密码》研究现代消费者对于川味预制菜品的接受度和消费趋势;《当预制菜撞上信息化,你下单了吗?》调查信息化技术如何增强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性和品质的信任;《智享未来—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的购买意愿调查报告》具体分析了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和消费倾向;《中年人对智能化健康产品的消费意愿及需求偏好研究》探讨了中年群体对于智能健康类产品的购买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药”到“饮”,引领中医新热潮》则分析了现代消费者对于药饮产品的消费趋势;《脆皮青年的自救指南—数字时代下青年赛博养生消费影响因素研究》调查了青年人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对于健康养生产品的购买动机和消费行为。

 

在文化传播领域,《搭乘短视频之风,重拾“巴渝乡土”情—短视频传播对重庆乡村旅游消费意愿及决策的影响》探讨了短视频在提高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吸引力方面的实际效应;《“潮” or “丑”,当代大学生的审“丑”行为意向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与消费行为之间的联系。

 

 

在人格特质与行为研究领域,《大五人格对备老人群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心理学角度,详细分析了大五人格特质对中老年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

 

 

比赛过程中,评委们认真听取了各团队的答辩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评委们充分肯定了参赛选手在数据分析精准度和市场调查深度上的表现,同时也指出了各团队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报告撰写的逻辑性、数据分析方法、调查结论的实践性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专业建议。

 

 

经过激烈比拼,《川味预制菜,餐桌新宠—解锁传统美食的现代密码》获得一等奖;《大五人格对备老人群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山城凌云志,低空梦幻游—重庆特色低空旅游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智能赋能,颐养新篇—智能产品与行业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以重庆为例)》和《“潮” or “丑”,当代大学生的审“丑”行为意向调查》获得二等奖;其余作品获得三等奖。随后,评委为获奖团队颁发了证书。

 

 

 

陈滢生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此次大赛不仅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更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也彰显了我校在推动新文科建设和深化“三全育人”机制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她指出,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支撑,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意识,提升逻辑思维与数据表达能力,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与实践广度。

 

此次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的顺利举办,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技能、锻炼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子关注社会现实、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意识。备赛过程中,学生们在真实的问题场景中锻炼了数据采集、分析研判、逻辑表达与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研促能”的目标。大赛不仅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融合,也助力形成了育人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

 

 

(文字张悦、孙其琴、周玲君\图片朱冰冰、董长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