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行知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学院举办“行知故事我来讲,教育初心永相传”讲故事大赛复赛
日期:2025-10-31 10:57:46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为进一步传承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深化“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实践,激发学生以行致知、以知促行的学习热情,10月29日,学院举办“行知故事我来讲,教育初心永相传”讲故事大赛复赛,旨在选拔优秀选手代表学院参加校级决赛。学院院长邓旭升、党总支副书记蒋奉君、副院长刘风云、党总支副书记张倩、院长助理保阳及参赛学生辅导员到场指导,活动由王铭鑫主持。

来自不同专业的9位选手立足学习与生活实践,讲述他们在知与行之间的思考与成长,用真情与故事传递行知精神的时代温度。

郁欣怡以《从知行到行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从背诵导游词到实地走访四面山的转变中,体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真谛。她用“走出去”的行动,让书本知识变成有温度的经验,也用“回头看”的思考,理解了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的教育哲理。

张桂荣在《一块砖的重量,从小庄荒地到青年担当》中,重温陶行知带学生搬砖建校的故事,并反思作为旅游专业学生,只有脚踏实地走访山川风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意义。她呼吁青年一代以实践丈量理想,在劳动与担当中筑牢成长之基。

陈梦丹以《团圆阵里的“知行合一”》为题,从最初把“知行合一”视作抽象理论,到在“三下乡”活动中为乡村儿童讲“三防”安全课的转变,分享了“行不必惊天动地,平凡亦能温暖人心”的体悟。她结合家人互助的小故事,阐释“知是行之成”的真义。

刘玉楠团队以情景剧《故纸里的教育星火:课堂里的两代华章》创新演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请木匠进课堂”与“平板书架设计”的时代对照,展示了教育形式变迁中不变的核心:让知识在行动中鲜活、让学习在创造中生长。

邹紫涵在《于生活行之处,见青年成长诗》中,从应试到创新的思考切入,结合运营自媒体、参与社会调研的经历,反思“放开米粒的教育”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她认为,成长的课堂无处不在,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导师。

韦佳莉以“四颗糖的教育智慧”为题,从社区托管服务经历出发,讲述如何用鼓励代替批评。她借鉴陶行知“先肯定善意,再引导不足”的方法,化解儿童冲突、启发孩子求真求善,展现“生活即教育”的柔性力量。

谭文洁以“学桃园石碑”为线索,追溯陶行知在北碚艰苦办学的历程,反思“大学为何而学”。她认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让青年成长为“有用之人”的平台,呼吁同学们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

陈欣然以“百年前教育海龟穿越”为设问,将陶行知“到民间去”的教育实践与当代青年志愿服务相呼应。她通过参与社区支教、助学帮困等故事,强调“行动起来,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表达”,号召青年在平凡中积蓄不凡力量。

黄宇茜以《秉承行之初心,做时代新人》为题,从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出发,结合建筑学专业“走出校园绘蓝图”的案例,倡导师生打破课堂与社会的壁垒,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知识照亮实践之路。

在点评环节,邓旭升院长对选手们的思想高度与表达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让“知”从书本中走向“行”的实践,是让“教育”回到“生活”的本真。行知精神的价值,在于用行动化解空谈、以实践滋养思想。他强调,管理学院始终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为精神坐标,致力于培育具备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他勉励同学们在学习中常思“为何而学”、在实践中常问“为谁而行”,让“知行合一”成为青年成长的生命姿态,让“行知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此次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也让行知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行知文化”品牌建设,让“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校园开花结果。

(文字/陈亦钧 图片/肖羽妍)



相关链接